尝试“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翻译教学改革 |
发布人: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17-05-27 浏览次数:29 |
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图书馆接受了韩国仁川市图书馆赠送该馆的1232种韩文图书,由于该馆没有懂韩文的翻译采编人员,这些图书暂时被堆放在书库里不能供读者使用。见此情景,我院图书馆馆长刘青芬教授建议我院与浦东图书馆共建韩文图书文献资料平台,组织韩语专业师生翻译编排这些韩文书目。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应用韩语专业欣然接受这个建议,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了此项任务。第一步,陈昊副院长、刘青芬馆长和部分外语系主任前往浦东图书馆会见该馆领导签署馆校合作共建共享外文图书资源的协议。第二步,担任韩汉互译翻译教学的金东勋教授在翻译教学大纲中增加了“韩文文献资料目录的翻译”一章,并认真进行备课,亲自翻译其中的一百种韩文图书目录,印发给应韩2009级四个班131名同学。第三步,将课堂搬到图书馆试行“教、学、做”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的翻译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边教边做,教做合一。教师先讲文献资料目录翻译的特征与技巧以及对应的知识要求,举几个典型书目的翻译,使每位同学明确书名、作者名、出版日期、版次、出版地名、分类名称等的翻译要求,并由师生共同翻译10本书名。第二阶段是边学边做,学做合一。以五、六名学生为一个组分组进行翻译,在大组长、小组长的领导下,每个人分担10本书目的翻译任务,遇到不懂的或有疑难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翻词典,查资料,阅读图书简介,要求大部分书名的翻译在小组内自行解决。第三阶段是教师点评,重点解决疑难问题。每个阶段的课堂实践共需8学时,但从初稿、二稿到最终定稿实际所需要的时间大大超过这个时间,因此利用课外时间和周日加班加点,对1232种图书译名一个个进行检查、核对、校正。经验收之后,浦东图书馆将其中的部分图书留给我院图书馆供学生共享外,其余大部分图书及时运回本馆开架供社会读者借阅。为了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又派两名热爱这项工作的毕业班学生到浦东图书馆实习三个月。通过两周的“教、学、做”一体化翻译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次接受的翻译任务是发展中韩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是直接为上海市和广大国内外读者服务的重要项目。师生利用所学的外文知识将这些韩文文献资料目录和基本信息全部译成中文输入电脑,供广大读者参观、阅读、利用,其作用已远远超出教学范畴,而直接表现为社会意义上的职业能力。因此要求全体同学都带着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面对翻译实践,不能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必须准确地反映文献资料的每个信息。如果韩文书名写错了或中文译名不准确,读者大老远跑来图书馆,就查不到自己想要看的那本书,其后果会让读者白跑一趟,浪费一天的工作时间,也会影响图书馆的声誉。如果译的准确,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查到书目,找到他想读的那本书,而且这个译名将和作品一起在社会上流传下去,也能使译者取得成就感。有了这样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参加翻译实践的自觉性大大提高,除一名因病请假的学生以外,都积极参加了这项活动。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是高职翻译课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因为翻译技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靠教材,在教室里读出来的。培养翻译技能,当以社会需求作为平台时,其目标要求最明确,其内容和方法最容易掌握,其作用和效果最容易发挥。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是读者窥视该书秘密的窗口。因此文献目录的翻译非常重要。文献资料目录的翻译,除了书名的翻译外,还有作者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版次、出版地点,文献分类等多项翻译任务。文学类与非文学类、不同民族的人名、不同国家的地名,都有不同的翻译要求,有不同的相关知识点。知识是前人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可以作为静态的存在,我们的同学从小学到大学,已经学习了两门外语和文、史、哲、数、理、化,这些知识如果不用,它就是静态的,但是以文献目录的翻译为载体,这些静态的知识活动了起来,产生了效果,知识就变成了能力。 这次131名同学们翻译的文献资料目录一共1232条,初译的结果,其中70%的翻译是基本正确的,30%的翻译是基本不正确的,这样的成绩对于学韩语只有两年的学生来说,不是悲观的。在70%基本正确的翻译中,教师发现同学们学过的知识正在变为能力,他们的灵性、创意得到发挥。譬如:88种韩文世界名著目录,学生借助英文自己翻译成了中文;二百多种童话作品目录,学生借助少年时期的读书记忆正确翻译成了中文;数百种科普图书名的翻译,则动员了同学们在初、高中阶段所学的数、理、化知识;世界人名、地名的翻译,动员了他们在中学阶段学过的历史、地理知识。在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表现出了创意和灵性,他们翻译一条书名,先看内容简介再查字典,并联系相关社会文化知识,反复思考,结果拿出非常好的译文: 例1개밥바라기별,直译的话是狗等饲料时出现的星星,但同学查了韩国民俗资料之后,最终将它译为“长庚星”; 例2 뚝딱뚝딱주전자,直译是“叮铛叮铛的酒壶”,意思不通,同学便将它译为“叮叮钉出来的大酒壶”; 例3 발차기,直译是“用脚踢”,但这不是原意,同学仔细考证后将它译为“胎动”; 例4데리릭두리릭아이요,是韩国巫婆的咒语,无法直译,一位同学把它译为“天灵灵,地灵灵”,借用中国民间巫俗中的咒语准确翻译出来,非常生动。对学生翻译成果中的这些亮点,教师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树立一个自己也能独立完成高标准翻译任务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我感到在短短两周内,使学生准确翻译1232种图书目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比一般的备课更要动脑筋。在这次文献目录翻译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了下列工作:(一)备好课,亲自翻译1232种图书中的100种书名,提供范文;(二)分组进行翻译前,先教学生定夺词义的方法、不同体裁书名的翻译技巧、人名地名的翻译原则等;(三)对学生的初译稿进行检查,指出错误的所在及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的是因粗心大意写错了韩语原文导致译文错误,如把“국왕이로서이다(国王)”译成“牛”,把“왕자(王子)”译成“丸子”,把“묻다(向)”译成“哭”等等;有的是因为对韩国文化缺乏了解,用同音字随意代替历史人物或历史作品的名称,如把“薯童”译成“许东”,把“新话”译成“神话”等;(四)修改定稿过程中,每堂课都有二十几名同学排队向教师求教,老师将400多条有问题的翻译一个个进行推敲,最后排出14条最难译的书名,有时教师领着学生寻找原书,阅读该书的内容简介,甚至通读20万字的全文用两个小时才确定一本书的译名:如“路盲李有贞”、“水鸟的礼物”、“哥特式城堡的摩尼魔法师”、“喜马拉雅山”、“首尔记忆拾零”等。 翻译课教师必须教学生灵活使用各类词典。词典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它的作用有时候老师也代替不了。有本书名叫“촐라체”,在所有韩文词书中查不到,故事讲的是韩国兄弟两个人登喜马拉雅山的艰险经历,根据这个线索,我们从法文词典中查出“촐라체”是指“喜马拉雅山”。在翻译书名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刘青芬馆长和外文图书采编人员的业务指导。如刘馆长把“寻找隐藏在大街小巷里的首尔历史故事(구석구석찾아낸서울의숨은역사이야기)”这条长长的书名简译为“首尔记忆拾零”,师生点评认为可取。外文采编部负责人杨丽君专门为学生讲文献分类知识,指导学生严格按文献编目规则进行编排,保证了韩文文献翻译任务的顺利完成。 总之,本学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翻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尝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甜头。可以说,我们的这次教学实践成果是在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应用韩语专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碰撞出来的一朵智慧的火花,它对培养高职人才培养观念和方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